快樂生活
時間:載入中...
2021-09-29 單位(部門): 韓城公司 作者: 王懷民 點擊:現在超市物品充盈,隨著中秋節臨近,想置辦點蔬菜水果就直接買得了;如果沒有所需物品還可網購,肯定把你想要的那一口幾分鐘拿下。
沒有對比,就沒有差距。兒時的記憶中,買菜那跟現在沒法比,過年冬菜要提前收拾地窖,也只是放些紅白蘿卜、土豆、白菜,該埋的埋,該上架的上架,晚上一家人把西紅柿上蒸籠,做幾十瓶柿子醬,這便是冬春兩季的主要菜品。只有過年的幾天才得例外,等到通知貼到小區開水房,就知道礦區的后勤部從千里之外拉回少見的“稀罕菜”,冬天也買不到的,貨都在車上,車停在庫里,露一半車身;那買菜的場景不亞于搶購原始股,能買著了笑,買不著的,這年似乎過得不敞亮,有妻子埋怨丈夫的,大人打孩子的,老太太坐鎮指揮的,全家出動肩扛手提,芹菜、菜花、香菇、冬筍等,魚也就帶魚一種,菜都是限量供應,不等落地就賣個精光,買好菜的昂首闊步走在小區,迎來鄰里一片羨慕嫉妒,趕來晚的、只見地上一片狼藉,唯有唉聲嘆氣、捶胸頓足;往往大多有熟人鄰里轉讓一點也算幫襯家庭和諧;這種模式似乎從90年代初才結束。而這些記憶確似昨日,且影響今日,以至于自己家里的小陽臺在年里陸續就要扔掉一些菜,沒有家人的褒獎,只有孩子的埋怨了,“眼大肚小”的話給我懟了回來,引來妻一旁壞笑。
如果說現在買菜方便,那也還有差距,來自大城市與區縣。我居住的小城區幾十萬人口,城區人口占比三分之一,從各小區到超市、菜場10分鐘步行足矣,過年過節也不例外,天天新鮮蔬菜絕對物美量豐。大城市則不然,記得在北京同學家小住,閑來一人就是書店、菜場、公園逛一逛,從下樓到小區大門,走了30分鐘,坐公交車到超市買了菜,再坐上超市的免費公交車回小區用了3小時,超市自有免費公交車十幾輛,免費接送附近八九個小區購物者,這下我才知道為什么這城市人家的廚房窗明案板凈的原因了,這買個菜也忒費時費力,平時快餐店一吃或點個外賣也就圖個方便。
民以食為天,吃團圓飯必然是傳統文化節日的重頭戲。菜品沒有貴賤,只有一方水土,一鍋記憶,那歸來的游子看得清楚老輩們習慣與生活的柴米油鹽,你不見有老人的家里陽臺上又掛起了雪里蕻、蘿卜纓子,板鴨、辣味占領了半個晾衣架,那久違的醬缸、酸菜的味道在走廊里開始蕩漾。雖然沒有查干湖捕魚上萬斤后的盛宴豪壯,也沒有苗家千人長桌宴的隆重震撼,可誰不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和傳承對菜品的珍惜,誰又不是用自己的方式來迎接對親人的思念呢。